通訊員 東存 本報駐滄州記者 李家偉 文/圖
  小小一本日曆(滄州當地稱之為“月公牌兒”)記下一天天流去的日子。在黃驊鄉間,每到年底添置一本“月公牌兒”曾是家家戶戶的“保留節目”。日子一天天過去,日曆一天天變薄,直到迎來下一年。可黃驊市羊三木鄉三虎莊的村民石國勝卻以一個“有心人”的細緻保留下每年的日曆皮兒,這一個個“月公牌兒”的封皮串起了長達40年的時光。
  收藏“日曆皮兒”長達40年
  “小時候日子再窮,過年的時候也要置辦一樣東西——— 日曆,老人們叫‘月公牌兒’,這裡裝著老百姓紅紅火火的日子。”石國勝對月公牌兒有著特殊的情愫。他說,上世紀70年代,物資匱乏,印刷精美的東西很少見,而花花綠綠的日曆封皮在他眼裡,就是一件藝術品。他把當年的日曆皮兒撕下來保存,從此便開始年年收藏一張日曆封皮。
  40年的日曆封皮擺在眼前,石國勝感慨萬千。那小小的日曆封皮上,有他平凡的日子和久遠的回憶。
  小小“日曆皮兒”記錄世事變遷
  1975年的那張日曆封皮是石國勝收藏得最早的一張,簡單的設計、藍色的底邊,畫面上巍峨的延安寶塔屹立在群山之中,彎彎曲曲的山路上,鮮紅的五星紅旗隱約可見。“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。”摩挲著封皮,石國勝的臉上泛起微笑。
  一張大慶油田的圖畫,長約9釐米,寬約5.5釐米,在眾多日曆封皮中格外顯眼。“1976年的日曆與以往有所不同,更加小巧玲瓏。這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,這一年也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年,長達10年的‘文革’結束。”回憶起那個特殊的年代,石國勝依然心情複雜。
  單色印製的日曆封皮上,根根絲絛垂下,麥穗、稻穀交相呼應,朵朵梅花枝頭怒放,頗有一番“歸來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”的景象。1979年,改革開放,經濟有了起色。
  1985年,日曆封皮上出現了和屬相有關的設計,民俗文化的回歸,預示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精神文明追求。
  幾年後,國畫、年畫等多元化的文藝形式逐步體現在這方寸之間。再後來,封皮上有了書本,有了美女,有了高樓大廈……
  小封皮上記下生活中的點滴
  石國勝不僅收藏日曆封皮,還把一年中的大事記錄在封皮背面:“上半年倒賣雞蛋,下半年開始買豬養豬”,“添置熊貓彩色電視機和洗衣機”,“小兒子上幼兒班”,“安裝電話一部,1400元”……生活依舊進行,現在石國勝已不再在日曆封皮上寫日記,但那些深藏於逝去日子里的酸甜苦辣,依然在多年之後令人回味無窮。
  “這一張張舊封皮,讓我們找到了現在與過去的對接點,找到了慰藉。”石國勝坦言,對他來說,這方寸之間留住的是一份漸行漸遠的歲月。小小的日曆封皮,不僅凸顯出歷史的底蘊,更承載著多元的文化和有考量價值的民俗。它記錄了石國勝點滴的生活,同時也記錄了國家的發展。它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粘附,儲滿了刻骨銘心的人生味道,反映著時代的變遷,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。
  (原標題:方寸“日曆皮兒”記錄40年世事變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41mewf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